英超「長傳革命」再起!哈蘭、塞斯科讓足球回歸力量對決!

英超「長傳革命」再起!哈蘭、塞斯科讓足球回歸力量對決!

英超「長傳革命」再起!哈蘭、塞斯科讓足球回歸力量對決!2025-26賽季開局略顯平淡,但英超在過去兩輪突然全面「爆發」。最後階段的絕殺、直接長傳進攻、掷界外球直接攻門等老派戰術重新登場,讓人彷彿回到了二、三十年前的英倫足球時代。比賽的傳球回合正不斷縮短,如今英超平均每場的傳球次數是近15年最少的,同時全場長傳次數則超過100次。

這股趨勢在上賽季就已明顯,如今更是無法忽視。英格蘭的頂級聯賽正重新圍繞「前場力量與存在感」建構,從艾林‧哈蘭(Erling Haaland)、班傑明‧塞斯科(Benjamin Sesko)、維克托‧吉歐克雷斯(Viktor Gyokeres)、克里斯‧伍德(Chris Wood)、亞歷山大‧伊薩克(Alexander Isak)、雨果‧艾基提克(Hugo Ekitike)、讓‧馬塔塔(Jean-Philippe Mateta)到蒂耶諾‧巴里(Thierno Barry),一整波高大中鋒正改寫現代足球的打法與數據美學。

主帥「回歸本能」:長傳與直塞成破解高壓的秘密武器

高防線與團隊反搶的普及,讓防守身後的空間變得極大。對許多教練而言,「早出球、打身後」成了最有效率的進攻方式,能快速越過中場壓迫、直接在前場搶地盤。這並不是放棄控球,而是「更聰明地利用」對方逼搶體系留下的縫隙。

例如上季的英超資料顯示,每100次傳球中平均15次是長傳(約15.5%),每場比賽有13次射門,非傳中進入禁區的傳球平均為1.28次。這意味著進攻正變得更直接、更垂直。

而英超球隊的直接踢法,也不只一種模式。大致可分成三派:

「控中有快」派,利物浦、水晶宮、布倫特福德

利物浦是這派的代表作。新任主帥阿恩‧斯洛特(Arne Slot)延續了克洛普的高強度壓迫,但在結構上更穩,強調「中路推進的直接性」。他們不急於橫傳,而是提早把球送向前線,透過范迪克(Virgil van Dijk)的長距離斜傳與亞歷山大-阿諾德(Trent Alexander-Arnold)的腳下調度,讓前場能快速連結。

在斯洛特的4-2-3-1體系裡,葛拉芬貝赫(Ryan Gravenberch)與麥卡利斯特(Alexis Mac Allister)鎮守雙後腰,提供中場穩定。這樣的平衡讓球隊能在保持結構的情況下前推進攻,不易被反擊。利物浦的長傳比率雖不高,但非傳中型的禁區滲透次數卻居聯盟之首,這代表他們的「直接」是有節奏、有意圖的。

水晶宮在奧利佛‧格拉斯納(Oliver Glasner)執教下走了相似路線。他們在「直塞球」數據上領先這個組別,同時維持良好的射門品質。進攻核心圍繞在馬塔塔(Mateta),由艾比雷奇‧伊澤(Eberechi Eze)與其他球員接應二次球;防守時隊形緊湊,奪回球權後迅速沿著內側通道發動反擊,或由丹尼爾‧穆尼奧斯(Daniel Munoz)從邊路重疊插上。

布倫特福德的「控制版直球進攻」則更精密。約安‧威薩(Yoane Wissa)與布萊恩‧姆布莫(Bryan Mbeumo)之間的流動搭配,使湯瑪斯‧法蘭克(Thomas Frank)的球隊始終能在前線找到出口。他們極重視定位球與射門品質,寧可少射但精準,因此全隊的「預期進球值/射門比」在聯盟中名列前茅。

「邊路轟炸」派,富勒姆、西漢姆、諾丁漢森林

馬可‧席爾瓦(Marco Silva)的富勒姆是最典型的邊路進攻球隊。防線兩側的安東尼‧羅賓森(Antonee Robinson)與前場的安德烈亞斯‧佩雷拉(Andreas Pereira)、伊沃比(Alex Iwobi)頻繁進行輪轉製造寬度。但問題在於,太多攻勢最終變成「無效傳中」。上賽季他們在領先情況下掉了多達28分,數據也顯示:禁區進入次數多、角球多,但射門品質低,很多都是勉強的第一時間起腳。

西漢姆的模式與之相似。他們喜歡從後場長距離斜傳找邊路,直接越過中場。賈羅德‧鮑文(Jarrod Bowen)仍是主要突破點,但穆罕默德‧庫杜斯(Mohammed Kudus)改踢左邊後產量下降,導致威脅減弱。許多攻勢最後停在邊線附近或二次球階段。

諾丁漢森林在這個組別中最具爆發力。努諾‧桑托(Nuno Espirito Santo)的球隊踢得垂直又快,奪回球後迅速攻入兩翼。不過他們的進攻常偏向邊路,缺乏中路的重複性機制。克里斯‧伍德(Chris Wood)上季以13.4的預期進球(xG)踢進20球,加上吉布斯-懷特(Gibbs-White)、哈德森-奧多伊(Hudson-Odoi)與艾蘭加(Elanga)的閃光,掩蓋了他們中路創造力不足的問題。

Mike Hewitt/金享娛樂球小編
Mike Hewitt/金享娛樂球小編

「混亂與節奏」派:伯恩茅斯與艾佛頓的對比實驗

伯恩茅斯是「混亂足球」的代名詞。主帥安多尼‧伊拉奧拉(Andoni Iraola)打造出英超節奏最快的球隊之一,他們平均每次射門前的傳球數是全聯盟最少的。反搶-快速攻的節奏使球隊能迅速奪回控球並在防守尚未重組前攻入禁區。結果是,每90分鐘15.1次射門(聯盟第四高),但射門質量偏低,許多攻勢因太快而欠缺把握。儘管今年防線幾乎重組,他們仍維持相同風格,可見戰術理念清晰。

布倫特福德與他們可說是兩個極端。兩隊上季同積56分,但方式截然不同,布倫特福德的耐性與精準創造高質量機會,伯恩茅斯的速度與混亂則帶來大量射門卻少成果。這再次證明,在英超,成功的關鍵不在「踢法」,而在「執行」。

艾佛頓則是另一端的極致,身體對抗與定位球驅動的球隊。先是西恩‧戴奇(Sean Dyche),後來由大衛‧莫耶斯(David Moyes)接手,他們的長傳比率居聯盟前列,直塞次數則最少。進攻多從界外球、任意球或爭搶第二球開始,靠持續的壓力而非節奏創造機會。雖然進攻量大,但真正清晰的得分機會稀少。

這兩隊呈現了高節奏足球的兩個極端:伯恩茅斯擅於製造混亂卻缺乏準確度,艾佛頓則因過度紀律反而創造力有限。

「第二球之戰」:英超的隱形戰場,從曼聯到布倫特福德的贏法祕密

如果說長傳決定了進攻從哪裡開始,那麼「第二球」便決定了攻勢能否化為機會。

在英格蘭足球文化中,「第二球」(second ball)一直是戰術核心。即使在瓜迪奧拉時代的短傳控球盛行下,「搶回落點」依然是決勝關鍵。曼城在防守端雖偶有漏洞,但他們在「二次球回收」方面仍是聯盟最佳之一。而隨著長傳重新流行,這些「混亂之中的勝負瞬間」比以往更重要:搶到落點、壓制對手、維持緊湊隊形以便撿漏,這已經成為現代戰術訓練的一部分,並非更多混亂,而是更會管理混亂。

上季曼聯是贏得第二球效率最高的球隊之一,而本季開局他們更將這點變成進攻武器。對切爾西的2比1勝利便是代表作,門將貝因迪爾(Altay Bayindir)直接開出長球,前鋒塞斯科(Benjamin Sesko)與中衛對頂,姆布莫(Bryan Mbeumo)順勢插入防線留下的空檔。切爾西門將山齊士(Robert Sanchez)匆忙出擊,結果姆布莫先拿到落點,被撞倒在地,山齊士當場被紅牌罰下。

當天的第二顆進球更直接:切爾西一次角球解圍後,里斯‧詹姆斯(Reece James)頭球高高頂起,盧克‧蕭(Luke Shaw)衝上去搶到第二落點,皮球掉在遠門柱被卡塞米羅(Casemiro)補進。典型的「第一碰撞+二次球補位」,在亂局中收割入球。

布倫特福德則把「第二階段球權」玩成藝術。喬丹‧韓德森(Jordan Henderson)從右側半空間開出的旋球傳中,設計上並非讓人頭槌破門,而是故意讓球掉落禁區邊緣以爭搶落點。更進一步,他的長傳調度已延伸出同樣概念,對曼聯的首球助攻來自自家禁區內,一腳長傳直達前場(目前仍是本季最遠助攻記錄),對切爾西的首球也同樣是直傳製造。這種思維甚至滲透到定位球戰術中。

對切爾西的補時追平球,就是經典例子:長距離界外球掷向近門柱,隊友頭槌一撥,第二落點在遠門柱被補射破門。早在第87分鐘他們就在同區域示範過一次,第二次他們贏下兩次對抗,進球水到渠成。這正是新任主帥基斯‧安德魯斯(Keith Andrews)的精密設計,他曾是湯瑪斯‧法蘭克的副手與定位球教練,如今把這項技術全面升級。

水晶宮則走另一條路,「效率勝過數量」。他們對西漢姆的客場進球與對利物浦的主場進球,全都來自在對方禁區內贏得第二球後的迅速補射。

相對地,伯恩茅斯上季在「進攻二次球」方面是聯盟倒數,這可能是因他們節奏過快、支援人手來不及包圍落點的副作用。不過他們仍透過左路的米洛什‧凱爾凱茲(Milos Kerkez)不斷前插參與爭搶。本季他們已從中嘗到甜頭:對布萊頓的比賽中,安東尼‧塞門紐(Antoine Semenyo)就在一次門將撲球落地後補射成功,當人數壓上,混亂反而變成得分契機。

數據也支持這個論點。上季冠軍利物浦不僅進攻端二次球奪回率最高,防守端也名列第一,證明即使是控球流球隊,成功的基礎仍在「第二球的掌控」。

「倒三角回傳」復興!從藍月亮到拖肥糖 英超進攻更「低位致命」

「倒三角回傳」(cutback)依然是所有直接進攻中最乾淨俐落的終點方式。

上季由曼城與兵工廠領軍,利物浦、富勒姆、水晶宮緊追在後。富勒姆的打法正是這種風格的自然延伸:他們藉由邊路人數優勢不斷傳中,但不是高吊,而是低平球回扣。無論是內旋、外旋還是地面直塞,目的都一致,「找回傳,不找高點」。

本季艾佛頓也加入這股潮流。曾經以高空轟炸著稱的他們,如今開始「地面終結」。截至第七輪,他們已創造13次倒三角機會並攻進3球。夏天加盟的傑克‧葛雷利許(Jack Grealish)與基南‧杜斯柏里-霍爾(Kiernan Dewsbury-Hall),分別出自瓜迪奧拉與馬雷斯卡的體系,兩人帶來禁區邊的節奏與冷靜,讓過去那些「亂吊」變成「精準回傳」。看似微小的戰術調整,卻能將進攻「數量」轉化為「質量」。

2025-26新世代:英超「直接足球」的進化版正在誕生

本季前七輪的數據證實了上季的趨勢:英超正變得「更長、更快」。長傳比例持續上升,轉邊與傳中頻率增加,而非傳中型禁區滲透則下降。平均每90分鐘的射門次數略微減少,但角球數卻不斷攀升,顯示球隊更依賴「地盤與高度」而非長時間的控球組織。

以目前數據為例,水晶宮每100次傳球中有17.4次是長傳,場均12.4次射門,平均每次射門的非預期進球值(npxG)為0.14,居聯盟前列。這證明他們「長但不亂」:球隊能保持中路平衡,進攻早、傳球準,靠明確結構創造高品質機會。這種「控制式直接足球」讓他們穩居前六。

與之相反的是曼聯。他們雖是全聯盟射門最多的球隊,但太多出手來自糟糕位置。長傳頻繁卻缺乏組織延續,最終變成低效率遠射,說明「直接」並不等於「草率」。真正的直接足球,需要節奏,更需要耐心。

至於三支升班馬,新特蘭(Sunderland)、里茲聯(Leeds United)、伯恩利(Burnley),都在快速適應英超節奏。新特蘭與里茲透過轉會市場引進高空優勢與定位球高手,而伯恩利則延續傳統打法,不斷拉開場面寬度,但仍欠缺質量以轉化為穩定進球。

整體而言,英超2025-26的戰術走向極為鮮明:控球仍有地位,但「直接性」回歸主流。球隊不再只是組織與傳導,而是「用最短路徑找到殺傷點」。長傳、二次球、倒三角、界外球……這些看似老派的元素,如今成了數據時代的高效解法。

在力量、速度與精準共存的英超舞台上,現代足球正再次證明,不論科技如何演進,進球,永遠屬於那個敢第一時間往前踢的人。

延伸閱讀:球迷不知道的世界盃冷知識大全:顛覆你對足球的理解

延伸閱讀:足球從零開始:2026年世界盃全攻略與 PK 秘笈

延伸閱讀:什麼是 MLB 獨贏盤(Moneyline)投注?